首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是32,课内实验学时是48,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学时是16。

★课程的重点、难点

   (1)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的背景,向大数据量及网络环境观念的改变,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与区别,数据库系统的3个抽象层次,视图概念及扩展,数据抽象、数据模型和数据模式及其关系。

(2)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用关系代数和元组关系演算语言表达查询要求,用域关系演算式表达查询要求是本课程的难点。

(3)用SQL语句定义基本表、建立索引,表达单表查询、连接查询,聚合函数的统计,表达涉及查询结果排序、分组处理的查询,用SQL语句表达数据的更新,用SQL语句表达嵌套查询,定义视图、查询视图,定义规则、默认、约束和触发器保证数据完整性,定义存储过程等。

(4)数据库保护,包括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

(5)1NF范式的概念;函数依赖、码和外码的概念;主属性、非主属性的概念;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的概念。多值函数依赖的概念。用规范化方法对关系模式进行分解,把一个关系模式分解成属于2NF、3NF、BCNF范式的几个模式的方法。属性集闭包的求解算法、关系码、最小函数依赖的求解方法。

(6)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等。

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办法

(1)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学习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每一章的每一次课都提出一个问题,从实际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典型数据库实例分析入手,提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开展学生讲评,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中重点练习利用SQL的DDL语言来定义关系模式,利用DML语言来完成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性知识,提高其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阐述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应用。引导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查资料、选方案,将设计文档交实验指导教师审阅。

(4)利用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材、教案、示例、课件下载及网上答疑,课后对学生加以辅导。通过网站预习,课堂讲解、示教,课堂讨论、讲评等几个环节密切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和具体对应学时如下: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的特点及概念
1.2 数据库系统及发展
1.3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第2章 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
2.1 信息的三种世界及描述
2.2 概念模型及表示
2.3 常见的数据模型
第3章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
3.1 数据库系统设计概述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
3.4 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
3.5 数据库物理结构的设计
3.6 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3.7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3.8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实例
第4章 关系数据库
4.1 关系模型及其三要素
4.2 关系代数
4.3 关系演算
第5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5.1 SQL的功能及特点
5.2 数据定义语句
5.3 数据查询语句
5.4 数据更新语句
5.5 嵌入式SQL
5.6 数据控制机制和语句
第6章 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6.1 ORACLE的系统结构
6.2 ORACLE的管理功能
6.3 ORACLE的数据库操作工具
6.4 Transact-SQL语言
6.5 ORACLE11I新增功能
第7章 关系数据库理论
7.1 关系数据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7.2 关系模式的分解算法
7.3 关系系统及查询优化技术
第8章 数据库保护技术
8.1数据库安全性及ORACLE的安全管理
8.2数据库完整性及ORACLE的完整性控制
8.3数据库并发控制及ORACLE并发控制机制
8.4数据库恢复技术与ORACLE数据恢复机制
第9章 新型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9.1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9.2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
9.3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
9.4其他新型的数据库系统
9.5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