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在会计教学中的经验,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

1、启发式:本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抽象的专业术语,很难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上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尽量使学生边听课,边思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能动学习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直观法:与其他重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相比,《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操作机会,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方法和手段。针对该课程的这种特点,我们在该课程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更加注重实用性: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实物展示与使用,都尽可能地真实化,使学生能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处理有实际的切身体验。对非常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帐务处理程序,以及对单证帐表的了解和说明,大量采用真实的图示类比,由浅入深的直观教学。
3、案例法:对于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生来说,诸如会计的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方式以加深理解,用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融会贯通。
4、专项实训法: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把教室搬到会计手工实训室,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的经济活动,边教、边学、边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灵活运用挂图、实物投影展示、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视频、光盘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随堂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如置身于的企业的环境中,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5、案例法: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后,利用取材于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形成实践报告。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